1973年初春的北京,依然沉浸在春节刚刚过完的喜庆中,国家图书馆里一张不起眼的小桌子旁,两位来自西南边疆的求知者,正在仔细地研究着一本国外的机械杂志。
他们如获至宝,仿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认真翻译琢磨。他们是谁?那本杂志介绍了什么?
国家图书馆﹒旧馆
缘起一位患者的电话
时针拨回到1964年。昆明制药厂的传达室里,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接听之后才知道,一位浙江的患者,因为希望快点好起来,没按说明书要求,竟口服了整瓶云南白药散剂,引起了身体不适。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患者紧急灌入大量猪油催吐,解决了因过量服用导致的身体不适状况。
当时考虑到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农村还有不少的文盲,为了让患者更好地控制剂量,研发新剂型成为摆在了当时担负了生产云南白药的任务昆明制药厂五车间干部职工面前的问题。
昆明制药厂五车间
当时可供选择的剂型有两种:一是压片,技术成熟,生产成本低,但效率不高,产能受限;二是采用胶囊剂,成本较高,但是技术先进,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胶囊打开后,散剂状的云南白药照样可以外用。经过再三权衡,厂里最终决定选择生产胶囊剂。
可是如何生产?生产之后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吗?
面对种种质疑,职工们开始了不断地尝试,他们将胶囊壳的下部分一排排地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金属板上,固定好之后,依次填装进云南白药,然后用刮板在金属固定板上多次刮匀,再将装好的胶囊从金属固定板磕出来,最后将胶囊壳上部安装到装好散剂的下部,一粒云南白药胶囊就做好了。
新生产的云南白药胶囊,一经供应,立刻供不应求。这种情况让大家格外兴奋,因为走对了路,老百姓肯定了他们的努力。
云南白药胶囊
周总理特批50万美元外汇
1971年,经过前一年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云南白药厂正式建立了。面对国家、患者对工厂的殷殷期待,同时也为了在中南半岛战争中救死扶伤,如何大幅提升产能的问题,摆在了云南白药干部职工面前。
之前,人工装填,步骤多、耗时长、强度大,工厂大部分人力资源都投入到了装填胶囊上。有没有更好的装填方法?能不能实现机器生产?
“听说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能不能找找国外的资料,看看国外有没有合适的机器可以使用?”经人提议后,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时任厂领导尹开德带着技术科副科长周家礽,来到资料最齐全的国家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仔细查找替代人工装填胶囊的新式机械。
尹开德 1971年
周家礽 2019年
终于,在一本国外杂志上,找到了一种西德博世公司生产的新型胶囊灌装生产线,采用冲压式填装及铝箔封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以满足公司提升产能的需求。
要从国外购买机器,需要使用外汇,但是当时云南白药厂手中的外汇只有十几万美元,而这台机器价值60余万美元,怎么办?
面对外汇的缺口,云南白药厂逐级报批,向国家对外经贸部门提出申请,请示最终送达到周总理手中。
总理批示拨50万美元外汇给云南白药购买机器。
在那个相对封闭,外汇奇缺的年代里,国家为了给云南白药购买一台胶囊生产线,竟然一次性拨了如此大额的外汇,并且是周总理特批,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周恩来总理
接收到拆散的机器
1974年,博世公司的胶囊生产线运抵广州口岸。虽然博世公司安排了一位工程师来到广州,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云南白药厂的相关技术人员并未能见到他。
当机器辗转运到云南白药厂的时候,全都是拆散的零件,面对这条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所有人都不知所措,怎么安装?如何使用?
在没有生产厂商技术指导的情况下,白药厂的技术工人对照机器说明书,逐词逐句地研究推敲,审慎细致地弄懂说明书的内容,安装好一部分就手动尝试运转一部分,再小心谨慎地通电尝试。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后,云南白药胶囊生产线正式投产了。
云南白药胶囊生产线
德国博世公司GKF-1200型胶囊填充机
配套的自动包装设备为德国大陆集团(Continental AG)生产的DPN722型泡罩自动包装机,机身长3.8米,宽0.8米,高1.5米,泡罩成型温度为500℃—550℃,热封温度180℃—210℃,每班生产30000板。
该机配有静电消除、小型冷冻机组,其特有的电子记忆装置,可以将出现漏装胶囊的泡罩片自动剔除,在当时算非常先进的设备。
德国大陆集团DPN722型泡罩自动包装机
云南白药的职工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工厂产能迅速增加,截止2011年机器退役,共生产云南白药胶囊数百亿粒,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
云南白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有的甚至从学徒工走上了厂领导的岗位。
云南白药胶囊
解决包装保险子的问题
问题总是解决一个又来一个。
云南白药自创制以来,就是散剂配上一粒保险子。而这台机器,只能填装云南白药散剂,不能将保险子同时装填到位,怎么办?
白药人不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技术人员根据云南白药保险子的药品特性以及这条生产线的性能,与北京市中药机械修造厂合作,研发了专门生产保险子的乳钵机,实现保险子的机器搓丸。
通过技术创新,在国外公司的机器设备生产线中,成功导入国产机器,实现中外装备的有机融合。
生产保险子的乳钵机
用一条全新生产线换一台旧机器,行吗?
2005年,德国博世公司代表团参访云南白药。在云南白药胶囊生产线上,他们发现自己公司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设备依然正常地生产运行,感到非常惊喜。代表讲,这个型号的机器,在全世界能正常使用的,目前只有云南白药这台了。
这是博世公司对自身产品质量的自豪,对云南白药爱护设备、精心维护保养的致敬。
德国代表当场提出要用一条全新的最先进的生产线与云南白药换这台机器。
但是,这台机器作为云南白药第一台现代化意义上的生产设备,参与了云南白药由一个手工作坊发展壮大到工业化生产的历程,倾注了一代又一代白药人的情怀。显然,已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她承载有生命和情感。作为一个“老白药”,从地球的另一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云南,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积淀,记录了云南白药从小到大的征程,见证了云南白药的跨越式发展。自然而然,她已经成为云南白药的重要一员,是任何金钱或崭新的生产线也不能换取的。
白药接待人员回复道:这台旧机器已经成为云南白药与博世公司不可分割的历史,就让她留在云南白药吧,这样能更好地证明云南白药与德国博世的友谊。
时光荏苒, 2011年,云南白药整体搬迁到了呈贡新的产业园区,在一流的厂房里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线。
这套依然完好的生产线,在完成了其使命后,被安放在云南白药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默默地注视和激励着永在征程中的白药人,向无数参观者诉说着激情奋斗的岁月。
后记
2019年9月25日,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智慧工厂项目顺利竣工暨试生产牙膏下线。这是按照工业4.0标准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集成了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深度融合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先进生产线,达到了能自我迭代的智能生产要求,具备了行业内的全球一流水准。
期间,智慧工厂项目再度联手博世公司,建成双方都满意的项目,谱写了全球企业携手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创造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
云南白药健康产业园智慧工厂内景
【策划、审改:子云 】
【采访统筹:如墨】
【执笔:赤乾、毛豆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