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药(000538)最新股价
中国现代中药(微信订阅号):二十大代表朱兆云院士:传承创新 积极发展中医药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2-11-08    查看次数:41776
T浏览字号
分享到:

传承创新

积极发展中医药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积极发展中医药。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思考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  结合健康事业,开发好药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现代社会中,传统医药除了在初级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更在新药开发领域具有巨大潜在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疾病谱的改变,利用天然药物开发好药成为促进健康事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2020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医药全面、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并将中医药抗疫经验向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享,为各国人民生命健康作出积极贡献。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还建议,鼓励成员国在其卫生保健体系和监管框架中考虑将传统医药干预措施,如中医药纳入新冠肺炎临床管理规划。在这次抗疫中,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一些地区疟疾大流行,那时,人们谈“疟”色变。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教授因在抗疟药物青蒿素发现中的首要贡献,获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众所周知,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曾受益于中医药古籍《肘后备急方》(公元283—343年)中关于青蒿抗疟及其用法的记载,成为新药开发“从传统医学中汲取灵感”的典范。屠呦呦受中医典籍启发提取出青蒿素,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也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启示: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产出更多原创成果。

        又如苗族药灯盏花的研究开发,起始于1969年云南文山丘北县苗族罗老医生献出灯盏花治疗中风的秘方。此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率先展开灯盏花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研究,在资源、化学、药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从适应症、患者使用依从性以及药材资源综合利用角度考虑,开发出由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素片和益脉康片4个新药组成的系列药物。经过临床验证系列药物对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瘫痪疗效显著,广为医患双方高度认可,堪称单味民族药开发的典范。

        再如贵州百灵致力于苗族传统验方的创新开发,实现了传统苗药向科技苗药的转变,让许多古老而神秘的苗药走出大山,造福人类;奇正藏药致力于藏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赋予传统藏药现代内涵,实现民族药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目前已成为国内较大的藏药生产企业。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研究开发出一个好的药品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来维护好人民生命健康,不断研发出市场尚未满足的药物仍然是紧迫的任务。


二  结合企业发展,突破产品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企业要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产品核心技术攻关,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结合企业发展,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凝聚创新合力,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如1902年彝族名医曲焕章先生发明的云南白药,由传统的散剂和丹剂(救命丹)两种剂型组成,散剂用于硬伤性止血、镇痛、消炎、愈疮和开放性外科创伤,丹剂用于大出血抢救时内服。云南白药集团结合企业发展,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开发了系列新产品,如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创可贴等,迅速获得市场认可。云南白药创可贴,将云南白药在外伤治疗上的优势与拜尔斯多夫材料科学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在创可贴直接贴住伤口的黄色隔离渗透膜处添加云南白药天然活性成分,使创可贴的功能不仅仅只在保护伤口上,而是能够更好地治愈伤口。云南白药牙膏,将刷牙这个简单的口腔清洁行为,变成了一个口腔护理和保健治疗的过程,2021年依然保持行业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产品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让云南白药成为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的品牌。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们正在开发的全三七片拟从适应症、化学成分、资源利用等方面力求突破,争取成为治疗心血管方面疾病的优效药物。全三七片的新药研发作为云南省的重大科技项目,我们团队经过4年多的协作攻关,目前已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批件,将进行II期、III期临床验证。本药物一旦研发成功,既可为众多心血管病患带来福音,也可促进千亿元产值潜力中药大品种三七的持续稳定发展。

        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把核心技术作为第一要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主要依靠自己把控研究,特别是一个好的产品的研发、培育,需要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具有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  结合中药材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药材是中医药体系里的重要产业链,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柱。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天然药物资源丰富,根据产地不同,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华南药、西北药、藏药等,全国每个省区都有适于种植和发展的中药材分布。根据地理区位不同,可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青藏高原等产区,代表性药材如东北的人参、华北的“四大怀药”、华东的“浙八味”、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等。云南属低纬高原地区,94%以上均为山区,适宜发展高原特色作物,其中中药材的种植是很有前景的一个部分,历史上就有着“云贵川广,道地药材”,如三七、重楼、天麻、当归、云茯苓、灯盏花、云木香、坚龙胆、石斛、草果等。

        我国具有发展中药材的天然资源优势,种好、销好中药材,持续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四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天然药物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是把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充分利用生态条件发展天然药物,最后是重视科技支撑,用心研究天然药物。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药材好,药才好”。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药品的药效,影响着临床效果及病人的安危,好的药材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的孕育。近年来,中药材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均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目前,中药材仿野生种植、野生抚育、林下种植、林药间作、药粮间作、药粮套作、药果间作、药药间作、水旱轮作、拟境栽培等各类生态种植模式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应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果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满山遍野长成郁郁葱葱的小草药材、繁花似锦的花卉药材、青枝绿叶的木本药材,那是多么壮观的美景啊!让生态文明建设与天然药物发展相得益彰,这是可以做到的。


五  结合我国特色药物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自然区域分布的天然药物资源种类及数量差异显著。如吉林的人参、西藏的冬虫夏草、云南的三七等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名贵中药材资源,成为我国中药材市场面向世界的一张张特色名片。

        以云南为例,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地貌特殊,因其具有生态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而闻名于世。早在100多年前,江川的曲焕章先生就用当地的中草药在实践中发明了云南白药,现已成为驰名中外、家喻户晓的伤科圣药;20世纪70年代,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曾参与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研究,在全国发明大奖中名列第三;2012年,“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都源于丰富多彩的天然药物资源。它们形成了云南靓丽的名片,同时也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中药、民族药的发展产业链长,药材种植业可延伸至前端的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有百利而无一害。中药、民族药的开发方兴未艾,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这些药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增强紧迫感,提高工作效率,脚踏实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踔厉奋发,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中,争取多出成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朱兆云,中药资源(民族药方向)专家,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研发总监,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中药》副主编。

        长期专注于低纬高原地区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开展资源调研,鉴定确证4392种药物,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等专著共6部22卷1191万字,得到广泛应用。发掘民族药资源,以第一发明人创制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其中2个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痛舒胶囊申报FDA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试验。建设通过国家认证的5个平台及其团队。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

全国服务热线 :

走进白药

微信公众
© 2018 All Rights Rserved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滇)-非经营性-2022-0057
版权申明 隐私保护 京ICP证000000号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286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