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5日,深圳,钟声响起,云南首家上市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从资本市场融资仅16亿元,30年间,云南白药通过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超过207亿元,累计缴纳各项税款超过264亿元。上市30年,公司股票市值从2.7亿元,到稳定在900亿元上下,走出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作为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头部上市公司,云南白药用责任与担当,在资本市场写下的高质量发展品牌故事。
领跑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
云南白药源自1902年玉溪江川区赵官村的彝族医士曲焕章先生创制的“百宝丹”,至今已有121年的历史。1993年12月15日,股改后的云南白药成为云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当时发行价为3.38元/股,总股本8000万股,起步股票市值2.7亿。作为中成药与大健康产业头部上市公司,目前,云南白药拥有云南白药系列药与普药生产、云南白药牙膏等大健康产品生产、医药商业流通配送、中药资源产品开发等4大战略业务板块。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上市之初,云南白药集团营业收入仅0.58亿元,净利润仅0.13亿元;到2022年,营业收入达到364.8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32亿元,纳税22.6亿元。
2023年1—3季度,云南白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7亿元,实现净利润41.23亿元,排A股73家中成药上市公司第1名。截至2023年3季度末,集团合并最新总资产533亿元,净资产399亿元,资产负债率仅25%。
多年来,云南白药集团狠抓治理规范和管理效率,公司ESG工作自2021-2023年连续3年被国际上最权威的MSCI指数评为A级上市公司,这是深交所30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中的最好评级,也是云南上市公司中的最高评级。
激发改革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云南白药上市后,不断进行着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和外部股权调整改革。先后经历了内部流程再造、营销体系改革、推行末位淘汰、建立首席科学家制,以及整合大理药业、文山药业和丽江药业等实现集团化五统一的时期,再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一段探索时期,经营战略也从“稳中央,突两翼”升级到“新白药,大健康”,以及再后来的“1+4+1”战略;如今,云南白药正根据最新的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需要研究形成新的发展战略。
经过多轮改革的云南白药,始终呈现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从最新股权结构看,云南省国资委通过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04%的股份,是云南白药集团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作为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集团高度重视研发工作,中国工程院朱兆云院士担任中药战略科学家,聘请北大张宁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引入大批研发人才,建立了与北大医学部深度合作的北大——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吸引卓越人才,做精做优做深存量业务,努力做强做大做好创新业务。
“当前云南白药集团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盈利水平不断提升,现金流量状况良好,财务结构合理和安全。”有分析认为,云南白药所处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白药是云南的民族品牌和第一家上市公司,是云南发展中药和中药材产业的链长和龙头企业,云南白药集团要用好云南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国内大循环的市场优势不断提升营收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云南白药集团将重新梳理发展战略,狠抓各项经营管理,努力找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力点,聚焦主业谋发展,心无旁骛抓业绩,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重点研发项目攻关,积极围绕省委提出的“3815”战略,确保云南白药集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与医药篇章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取得进步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