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茜草科植物紫参 Rubia yunnanensis Diels 的根及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草本,长10~50cm,近直立或披散状,有时平卧。根稍肉质,数条至十余条簇生,和茎基部均红色。茎枝均有4直棱或4狭翅,节部被硬毛。叶纸质,4片轮生,线状披针形、卵形、倒卵形、长圆形、阔椭圆形或近圆形,长1~5cm,先端短尖或渐尖,边缘常反卷,两面近无毛或在脉上被短硬毛。聚伞花序三歧分枝成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花小,花冠黄色,稍肉质,无毛,花冠裂片5,不反折,近卵形,先端增厚而稍硬,内弯成短喙状。浆果小,黑色。花期夏秋,果期初冬。
分布于曲靖、嵩明、澄江、丽江、维西、香格里拉、鹤庆、洱源、安宁、昆明、大姚、大理、宾川、永仁、楚雄、文山、广南、西畴、麻栗坡、景东、勐腊、勐海、腾冲、潞西等地。生于海拔1250~3300m处的山谷、山坡、路边的林中、灌丛或草坡。
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肺经。具活血养血, 祛瘀生新之功。用于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黄褐斑,不孕证; 跌打劳伤, 四肢麻木, 关节肿痛,风湿疼痛;咳嗽气喘,头昏头痛,胃脘痛,心烦失眠。
根含蒽醌苷类、茜根酸、茜草乔木醇A、G、茜草乔木酮A、环己肽苷RY-1及其苷元RA-V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心肌缺血、调节T淋巴细胞、升白细胞及祛痰等作用。
本种始载于《滇南本草》。以小红参之名收载于2 0 0 5 年版《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彝族药。为云南特有的民族药。在民间主要用于风湿痹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近年来主要用于血液病及癌症,效果明显。由于其疗效独特,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使资源遭到破坏,应注意资源保护及开展人工种植。